往昔回眸(1)

 

芒街的  “鬼屯”

 

 

法属时期,殖民政权在越南到处修建军事设施,最常见的是碉堡据点(越语称为đn“屯”因芒街是边关,当年法国人在这里驻扎相当一个师的兵力。虽然不少是雇佣兵,但统帅是“五划官”,师级军衔。一九七八年以前,歌龙河畔有一座相当规模的法式建筑,西周围墙,墙有枪眼,出入口有哨岗。外边另有几门十九世纪造的土炮,炮口瞄准河对岸,虎视眈眈。这就是所谓“五划楼”,法驻军司令官

 

但“五划楼”并不是真正的军事据点,其功能主要是行政而非军事。芒街的军事据点乃在别处。单市区范围,规模较大的至少有两座。一是位于“五划楼”后面数百米处的“高山屯”,二是位于北仑桥头的“鬼屯”。因为华人管法国人叫“鬼佬”,“鬼屯”因主得名。“鬼屯”盘踞小山头河水哗啦啦山下流过,临河峭壁冷冷而立,极之险要。临街的一边同样直如刀切。不太陡斜的西边拦着铁丝网,东边紧靠桥头。“鬼屯”居高临下,站在山头北端,不但可以鸟瞰对岸东兴全境,还可以监控桥上一切动静。当年法国人年在此屯兵,断然是看中这个咽喉要塞的优势位置。

 

小童时期,我们住的地方距“鬼屯”只有百来米。我常常跟随着大孩子们上“鬼屯”玩耍。那时法国人已离开越南好些年,“鬼屯”连个鬼影也没有,空城一座。穿过山腰几片木薯地的土埂,再往上爬十来米,便到了这个军事据点的中心设施 — 一座四方形的碉堡。碉堡有地下一层,加上地面两层,共高三层。要通过地道才能进入碉堡内部,而地道又与周围的土战壕相连,形成一个相当密实的防卫系统。从地道进入碉堡后,里面有一架破旧的铁梯,直搭顶层。铁梯很陡,两边没有护栏,地面还有铁桩和星散的军用残物,如手榴弹壳等。要爬上去,别说小孩子,就算是大人,也会胆战心惊。稍不小心,随时会有摔下来的危险。由于怕大孩子们说自己是胆小鬼,我还真尾随他们上过顶层,而且不止一次。到了上面,透过枪眼窥望山下,得到的是一种胜利感、成功感。那还是北仑新桥落成之前,自己不过四、五岁;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地感到后怕。

 

“高山屯”比“鬼屯”还要高,同样是座山顶碉堡,与“鬼屯”遥遥对望。这里原是法军大本营,越军接手后,继续留为军用。虽然是禁区,平民不准进入,但山上不再屯兵,一则没有必要,二则供水上山不易。六十年代末,出于好奇,我曾伙同一个“小顽皮”两度从东侧爬上山上(因西侧是正面通路,容易让人发现)。上去后大有发现:这里的地下通道比“鬼屯”的规模得多,战壕四通八达,还有地下室。周围到处是铁丝网,还有小型防卫堡垒好几座。除了法军留下的旧痕残迹外,我们还在地下室内发现搬离不久的越军丢留的日用品,如皮带、牙刷和漱口盅等。“高山屯”的碉堡是当时芒街置地最高的建筑物俯视歌龙河下游。若不因为是军事据点,这里大可以设为山峰观景台。除了“鬼屯”和“高山屯”,芒街还有两座建在平地上的碉堡,一座在“中渡”西岸,另一座在弯山(后来的菜市)附近。两栋都是独立式建筑,没有壕沟系统。据说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法两军曾在弯山碉堡里外厮杀,双方死伤惨重。

 

在位于郊区约五公里处的“狮子岭”,还有一个很少人知道、但规模相当大的法军旧据点。“狮子岭”在通往茶古公路左边的海域,潮涨时四面围水,是完整的小岛一座;潮退时滩地连陆,可以徒步上岛。“狮子岭”的型状像一头伏地的狮子,头尾约一列火车那么长。同样是在六十年代末,我和上面提到的那个小伙伴也曾经上过岛上去“探险”。但见那里藤条攀树,青苔盖石,不见人烟。同样,我们也在这里发现一座完整的钢筋水泥防卫设施,还在地上看见不少破残的军用物品,如子弹壳、钢盔、军靴甚至断折的刺刀柄。岛上还有一口水井,水清幽幽,蛙卧井底,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狮子岭”离北仑河口不远,当年法国人在这里屯兵,其意图可见一斑。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狮子岭”的“屯”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高山屯”和“鬼屯”早已不复存在(六二年“鬼屯”拆除,改建边防人员宿舍)。但在很多国家,类似“鬼屯”这样的建筑都得以保留,甚至开拓为陈列馆,供游人观摩学习、回顾历史。澳门的旧兵营就是其中表实例。很可惜,芒街的碉堡没遇到这样“宽大处理”的运气。它们先后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大风大浪中成了历史祭品。这里记录一下,姑且当作一次精神上的“故地重游”吧。

                                                       (艾仔 2016)

www.weiai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