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飘零)
在中国当翻译(一)
罗泽昌
今日的南京下关发电厂
1959年11月17日晚上,我们搭乘由上海到南京的沪—宁特快列车,于10点13分准时到达南京火车站北站,来接我们的中方工厂——南京下关发电厂的大客车早在车站出口停车场等候,然后载我们到离车站约15分钟车程的工厂会场门前,只见会场门口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上面悬挂着醒目的红底黄字“热烈欢迎越南同志来我厂实习指导”横额,电厂职工冒着初冬的寒冷,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列队夹道欢迎,目睹热情亲善、热烈鼓掌的祖国亲人,我顿时感到全身热呼呼的,晶莹的热泪禁不住地往外流。例行的欢迎讲话后,就是丰盛的晚餐,然后送我们到工厂招待所——一栋临长江之滨、别致的两层楼房休息,就在这里度过我在南京整整15个月的峥嵘、难忘的岁月。
第二天早上,厂方召开全厂欢迎大会,凡没上班的干部职工都来参加。当我们走进会场的时候,全场职工起立鼓掌欢迎。大会首先由厂长致欢迎词,他代表全厂职工对越南同志来厂实习、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视为上级赋予的光荣国际任务,要求各科室、车间做好培训工作,希望越南同志们在实习和工作中对厂方的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帮助厂方既搞好安全生产又能圆满地完成培训任务。接着是有培训任务的科室、车间领导发言,都表示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生产经验与越南同志互相切磋、彼此学习,圆满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我团团长最后致答谢辞,感谢厂方热情、周到的接待,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越南慷慨、无私的援助,要求本团的同志,珍惜这份情谊,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学好本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和中国同志的厚爱。晚上,在布置得相当漂亮的会场里,厂方举行隆重的歌舞欢迎晚会,还特地请来数名会跳交谊舞的高校女生参加助兴,哪知道我团实习生都是农民出身的学生哥,农村、山区干部和刚放下枪杆子的复员军人,连拍子还分不清,更别说什么舞步了。然而,晚会的气氛洋溢着兄弟般的情谊,既热烈又温馨,厂方多名男女歌手的雄壮、嘹亮和甜蜜的歌声,令听众如痴如狂,越南友人也乘兴一展异国风情,引亢高歌,倒忙坏了当翻译的要为他们翻译歌词。在团长的授意下,心情激动的我,演唱了中文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获得全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当然,我知道不一定是我唱得好,但却是我一直以来深藏在心底里真情的流露——特别的真实,特别的激动!也许深深地感动了听众。
第三天,原计划安排游览南京著名景点玄武湖,却因团长建议把游览参观诸事延后,尽早地进入学习,因而这一天就是我们进厂学习的第一天。当天,我们穿着整齐、统一的工作服齐集在工厂业余大学课室里,由厂方负责生产的副厂长作工厂的简介后,便开始了进厂学习第一课:发电厂安全生产规程。然后,各车间带领本车间的实习生到自己车间参观和讲授车间的安全操作规程。
南京下关发电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区西北隅,临长江边,是一个有着近50年历史的老电厂。1910年下关发电厂的前身――金陵电灯官厂在南京西华门外建成发电,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定名为下关发电厂,当时该厂总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为适应苏南地区用电负荷增长的需要,下关发电厂从1957年开始扩建新厂,工程分三期进行,1961年全部竣工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1.5万千瓦,成为当时江苏省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承担全省1/3的发电任务。1951年下关发电厂获中央燃料供应部定为部属生产教育厂,负责全国电力生产建设人才的培养和输送。1959年开始接受外国电业人员的培训,而我团是该厂首批的外国实习生。发电厂分老厂和新厂,老厂设备引进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组和设备,新厂设备是上海生产的仿苏汽轮-电机组。电厂除各有关科室以外,设三个主要的车间(分厂):电气车间、汽轮机车间和锅炉车间。因而,我团的五个翻译也作了分工:资历较深的范明传(越南人)当团长翻译,次之是阮如海(越南人)主要任务是翻译各种技术文件资料,小黄、小梁和我分别在锅炉、汽轮机和电气车间当跟班翻译和负责翻译有关车间的技术资料。
常说:“知识用时方恨少”,这次我有了切身的体会。高中二年级还没念完就出来参加翻译工作的我,中文还可应付,越文的一般生活用语亦然,但要翻译文学和正规的文本资料(特别是技术、学术上的文本资料)确实困难。以前在中学学的是一些电气的基本定理、定律,简单的电器、电路图,而如今我面对的是单机容量达2万千瓦的汽轮 -发电机组,上万伏特的高压设备,蜘蛛网似的电气线路图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电气主控制室 ……我那丁点的电气知识真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更不要说在电气理论上经常用到的向量运算和高等数学——这些对我来说,当时完全是空白。
可想而知,我即将从事工作的挑战性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努力啊!然而,已“箭在弦上”了,唯一、切实的办法就是那里不懂就从那里学起,加倍地努力学习——向中国师傅学,向越南实习生学,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学以提高自己。为此,我给自己约法三章:(一)翻译的时候,务必集中精神听师傅的讲解,不清楚的问个明白,从不稀里糊涂、一知半解;(二)对实习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忠实表达,不厌其烦;(三)购买书籍阅读,参考有关资料,争取工余时间到工厂业余大学听课。
1959年至1961年,正是我团在南京市下关发电厂实习时期,因受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大食堂“放开肚皮吃饭”不用钱的拖累,导致中国1959年出现连续三年经济艰难时期:农村缺粮、饥荒,生产资料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工业原料供应不足,肉类、食油、蛋、糖短缺,外债要偿还……然而,中国政府,依然慷慨地无偿援助战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越南多项工程和多个工业基地,中国人民生活再苦,也让在中国的国际友人过好生活。试想,当时一只鸡蛋不过两、三分钱,而我们实习生每月领的生活费达45块人民币,扣除18块钱膳食费后,还有27块的剩余(当时是不少的数目);我们的粮食没定量,糖、油、肉、蛋、菜保证供应充足,还在招待所设小卖部,供应我们市场得用证卷购买的紧俏商品;对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建议、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事事畅顺。我,一个穷家的孩子,来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置身于祖国的怀抱,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称心如意;我庆幸自己有这么好的机会,既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梦想,又能为中越人民的友谊贡献绵力,更可以通过翻译工作学到一技之长,说不准日后还可以成为一名有技术专长的电业人员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