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翠 竹
近日,某网友对诗歌用词造句的规范作出明显的概述。这是一个很好議题,务求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达到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境界;学习中华传统古典诗歌力求日趋完美。
网友列举並分析了某些在侨网上刚发表的诗句中的毛病。总的看来都归纳于一个现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词的规范化问题。例如,“奇花异卉撰成联”这一句子,站在语法的角度上分析,“奇花”、“异卉”是一个並列词组,不分彼此。它们在句子成份中作主语。“奇花异卉”虽然是四个单词的组合,但是並不是成语。在诗句平仄格律的要求,可以灵活调换它们的位置,如“异卉奇花”。“撰成联”是一个动宾结构,“撰成”(写成)动词作谓语,“联”即对联作宾语。再看“墨客抒怀喜唱连”这一句的“连”字是形容词作动词“唱”的修饰语。按照一般的情形是“墨客抒怀喜连唱”。不过,在诗句的艺术演绎中,许多地方都不是跟散文的句子那样平铺直敘的。它独特的地方就是受到诗中韵律的牵制而运用倒装的手法。
从上述例子,我们吸收到些少的文学养分,收益匪浅。中华文学词汇丰富多彩,除了成语固定的格式外,许多词的演变突破了常规,如果真的从字典上去找查的话是不可能的。例如“夜半”一词指的是半夜或深夜。但在语法和诗句上的要求(強调夜分),把两个字的位置互换了,“夜”是名词作主语,“半”是形容词作谓语。“夜半”一词常见于诗人的作品里。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里“夜半钟声到客船”;王令的<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和赵师秀的<有约>,“有约不来过夜半”。可见“夜半”用多了,己鲜为人知,容易理解,无可置疑。此外,再来例举诗人杜牧七绝的标题<山行>,单从字面上去理解是否“山”会“行”吗?这里指的是作者在山中行走所见所闻。要是象某网友的理解角度去死追硬打,从字典里也会找查不到“山行”这个词的。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是可以的,“山”是名词支配“行”动词。换句话来说,“山”的动态怎么样?简洁地回答“行”。从习惯上而言,有谁见到山的运动(行)呢?不过从“山摇地动”一词中的涵義就得到良多的启发。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所学到的只是沧海之一粟。我们只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针对弊病,对症下药,务求达到学习的真正切实的效果。为了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愿与网友和爱好者的共同探讨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