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禾虫上市时
昨非
萧瑟寒风初起,我有机会重返阔别已久的北方。尝试美味的禾虫脍(chả rươi),我好像倒驶时光,返回童年。禾虫,这种小小的蠕虫,是大自然对北部沿海平原的丰厚赐予。
又到禾虫时节
越南民谚:“九月二十,十月初五”( Tháng Chín đôi mươi,
tháng Mười mùng năm),说出了禾虫的上市时节。越南北部平原滨海省份如太平、海防、南定每到秋收过后,潮水上涨,隐藏在泥土中的禾虫大批浮上水面,布满稻田水面和江面。农民只要摸月亮早起,提灯打捞,满载而归,不费吹灰之力。来年,盼星星,盼月亮,盼到那么几天,一年就不愁吃不愁穿。这些小虫儿从哪里来,管他!只知道这是老天洒下的金雨,因而有民谣道:“盼到十月,白饭满碗,禾虫满船”( bao
giờ cho đến
tháng Mười, bát cơm thì
trắng bát rươi thì đầy)。
北方农历九月时,骄阳余威不再,天气干燥,偶尔撒下几滴雨,预报冬天快要降临。人们会奔走相告:“禾虫来了”!这种乍雨还晴的天气也被叫做“禾虫雨”( mưa rươi)。此时,如果有谁发冷发热,人们也会漫不经意地说:“禾虫在作祟”。每年秋末冬初,两次汛期,每次三天, 禾虫总是如约不爽,风雨不动,它的生物钟准确无误。
河内的“禾虫街” |
禾虫收获后运到各大城市销售。河内同春市场后面有条很短的“禾虫街”( phố
Hàng Rươi), 紧靠红河滩,禾虫上市时,客商熙熙攘攘,小贩挑着担子拖长声音叫卖。现在已成了电器街,再也找不到禾虫的踪影。
胆小者第一次见到禾虫会觉得恶心。装在箩筐里的禾虫群头攒动,红、黄、绿色都有,可谓五颜六色。有人说它像蚯蚓,也有人说它像水蛭,我看它更像……蛆虫(左图)!因此俗话说“闭着眼睛吃禾虫”( nhắm mắt
ăn rươi)。其实,这是最洁净的动物,它最怕水质污染。美食家则一定要在短短几天内尝个新鲜为快,不然的话,要翘首盼望到来年。
禾虫学名是Tylorrhynchus heterochatus,属环节动物们多毛纲,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西部温暖水域。它平日藏身水滴污泥或石头缝隙,以稻草腐根或浮游生物为食。每逢秋末冬初潮汛来时,禾虫充满生殖细胞的下半截自动切断并浮上水面,民间叫做“开禾虫口”( nứt
lỗ rươi)。半截禾虫疯狂地跳起“爱情舞曲”,雌虫产卵,雄虫排精,整个水面为之泛白。卵在水中受精后沉下水底,完成传宗接代。禾虫上半截默默地躺在泥沙中,长出失掉的下半截,因此资源从不枯竭。
越南民间有句以“禾虫”为谜底的谜语,概括了禾虫的一生:
有那么个细小的家伙,
身在沙土,影子上天,
每年数次玩个天昏地暗,
是在续其姻缘。
越南已故著名作家兼美食家武鹏在“越南美食”一书中写道:“我们每次吃禾虫时,不知不觉地往肚里吞下多少个爱情故事”。
禾虫餐
禾虫餐制作简易,是家居美食。
禾虫买回来后首先要清洗,清除禾杆等杂物,然后用热水烫过(挥水)。
禾虫美食中最受欢迎的是禾虫脍。制法如下:200克禾虫挥水后放入大碗,用筷子打碎;加入剁碎的100克瘦肉和调味品:葱、胡椒、莳萝、鱼露、切丝橘皮(或陈皮)等适量;打入四只鸭蛋搞混;用文火两面煎黄即成(下图)。禾虫跟橘皮是一对孖生兄弟,没有橘皮,味道要大打折扣。
|
以上原料,只要再加上切丝木耳,用蒸代替煎,可以制成更为爽口清淡的蒸蛋禾虫。
我在海防时吃到了制法更为复杂的红烧禾虫。烧制时先要在沙煲铺上一层切薄片的姜、高良姜、橘皮、杨桃、鸭舌叶,再放上经挥水的禾虫和切块三腩肉,盐和水适量,文火焖两个小时即成(下图)。禾虫食 都要煮透,禾虫是煮不烂的。这道菜伴以米线(濑粉)同食。
禾虫餐另一道美食是炒禾虫。炒禾虫一定要和茭白同炒,如果代以笋丝或萝卜丝,那味道就差远了。茭白是北方特产,是池塘里的水生植物,可吃部分是鳞茎,中有点点黑斑,是一种寄生真菌,无碍食用。炒时同样要加橘皮丝,炒后趁热打个鸡蛋。有趣的是,茭白跟禾虫形影不离,同时上市。
禾虫季节苦短,河内人就想出新招,制造禾虫酱,希望把有限的时光挽留。把洗净禾虫细心搅烂成浆状,按六分禾虫一份盐的比例加盐,不加水,存在瓮中封口晒太阳。四周后加一杯料酒;六周后加炒米粉末;再发酵7-8周后加姜粉、橘皮粉;总计约五个月后可食用。北方人吃禾虫酱是一盛事:必须佐以白煮三腩肉、生菜、芹菜、各种香菜。禾虫酱之美,“好吃”一词不足以形容,要套用武鹏老先生的话:“吃下一口,如醉骤醒”。
茭白炒禾虫 |
广东人是出名的“什么都吃”族群。我曾到中国广东省佛山市旅行,见到当地人同样吃禾虫,“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油然而生。更令我萌生亲切感的是,他们同样吃禾虫煎蛋、炒茭白、用陈皮调味。佛山朋友还跟我开玩笑,禾虫是少数吃了会“上瘾”的食物,千万不要多吃,否则明年还要再来佛山(!)寻找美味。广东人有句成语“禾蟲過了恨唔返”,说出了禾虫季节的短暂。
在南方而上禾虫瘾如我,常要忍痛花25万元买
据民间传闻,茶荣禾虫鱼露由来已久。十八世纪初,阮映王临难逃到茶荣省东海县巴洞乡时,乡民献上乡野的禾虫鱼露,王满意得“舌头为之发麻”,勒令每餐必备。当阮王再次被西山军赶得落荒而逃时,随行辎重一定要携带几罐笨重的禾虫鱼露。阮王登基后,敕令禾虫鱼露为进贡海味,赐名“御前鱼露”。(根据黎辛著“茶荣饮食文化”)。
茶荣生产禾虫鱼露流程也是从清洗禾虫开始,以禾虫5、清水4、食盐1的比例装入瓮中,用粗布覆盖,半个月后才加以密封。当见到发黑的禾虫渣成片上浮时,鱼露已经发酵成熟,过滤后即可食用。鱼露像蜂蜜般黄澄透明,散发淡淡的清香。苍蝇见到禾虫好像也敬畏三分,发酵过程绝对没有蛆虫感染。贮藏越久,
禾虫越来越缺市
形容“多如牛毛“,越南谚语说:“像禾虫那样拥挤蠕动”;或者“盗贼就像禾虫”( trộm cắp như
rươi),看来已经过时了。
海防先朗“禾农”在打捞禾虫 |
茶荣农民在酿制禾虫鱼露 |
往年旺季时新鲜禾虫只有25万元一公斤,去年11月底我到海防火车站菜市场考察,价格已飙升至60万元一公斤。据小贩说,如果下功夫运到芒街边境市集卖到中国,还能卖得更好价钱。越南先人地下有知,他们一定改说“像禾虫那样珍稀。
海防市先朗县建设乡是越南著名的禾虫产区。我听到这里一位祖传“老禾农”(这个词是我生造的)讲述:现在禾虫稀缺,人们连一条虫也要捡拾;以前这里是一片种植莎草的河滩,没有田埂的阻拦,不仅鱼虾多,禾虫也捞之不尽。禾虫汛期到时,全村老老小小,拿着簸箕、箩筐、面盆等一切容器盛放禾虫。他一天可以捞到好几吨禾虫,等于今天全村产量。买卖是按箩筐计的,并不过磅,每箩筐约30公斤,有人乞讨也可以白送5、7公斤,而不是现在那样斤斤计较。
对禾虫大唱赞歌的都市人,可不知道禾农也是“粒粒皆辛苦”。捞到的禾虫首先要放在一张网上,让之淌水,再摊开,用毛巾吸收多余的水分,这是禾虫才显示出它一堆红红绿绿的庐山真面目。出售前要洒5——7摄氏度的冷水,使禾虫进入半冬眠状态,乖乖地躺着不动,才能远地运输。要不然,禾虫会蠕动、吐泡沫,窒息致死,市场价值下降。
禾虫的人工养殖
既然禾虫有那么高的经济价值,为什么不搞人工养殖呢?
黄自兴培养绿藻 |
过客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当我提起这问题时,禾虫产区的禾农都众口一词:养殖成功,那是发大财,但谁都不知到它吃什么长大,又怎么繁殖,那简直异想天开!他们所能做到的,仅限于秋收后要留下禾秆,让禾虫有栖身之地;水稻受了病虫害也不能使用农药。
日本岐阜大学的科学家采取当地禾虫的卵和精子,在适当咸度的海水中进行授精,受精率达80.5%。三天后幼虫孵化,再五天后蜕化成成虫(Science
Links Japan Access
根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省中山市神湾镇禾虫素负盛名,但产量不高。该镇位于咸淡水交界处,滩涂广阔,工业污染少,护养禾虫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该镇另辟蹊径,去年共护养了247公顷,年捕捞量约400吨,产值约1800万元(折合约576亿越元),相当于稻作收入近十倍,。
上例是天然条件下护养,真正的人工养殖,全中国禾虫养殖专业户“第一人”(也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人)———中山市麻涌镇61岁的村民黄自兴。他十年如一日,变卖家产做实验,终于走上成功之路。他收集和田泥土中的幼虫,放在水槽中饲养,饲料是用绿藻,绿藻用透光的玻璃瓶培养。他在6700平方米土地养殖,每平方米土地可以培育出半公斤禾虫。按这样推算,上述247公顷水面禾虫产量翻三番,小小禾虫真正成了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黄自兴虽然资金短缺,但是黄自兴却拒绝寻找合作伙伴,不愿意和外人分享研究成果。
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禾虫有“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的疗效。禾虫含有蛋白质11.3%,脂肪3.2%,磷0.18%,钾0.027%,鉄、钙、锰、锌等微量元素0.3%及一些乙族维生素,没有胆固醇。禾虫的蛋白质只稍逊鸡蛋,磷和钾含量则无与比伦。
我欣赏禾虫美食时,我感受到天地的精华——大自然的赐予可谓多矣,珍惜它,那是我们的责任。
我仿佛回到我所熟悉秋收后的土地,见到倚闾而望的母亲佝偻身形。亲爱的妈妈:寸草三晖,今春我又不能回乡探望您!
黄自兴养殖禾虫幼虫的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