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

近来,不知为何,我的耳朵有些不舒服,已预约了医生。

在等待求医的日子里,我赋闲在家,无所事事,浮想联翩……有些往事还历历在目,有的孰真孰假却已模糊不清,有的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记性是靠不住的。

难怪,从前那些文人都喜欢在口袋里放个小本子,胸前的衣袋里插上两三支钢笔,不是为了表示“有文化”,而是一旦发现好素材,马上记录下来。许多人也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原来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我在读书时,每次写作文,成绩都很好。老师常常表扬我,说我写得又好看又整齐,把我的作业当范文念书给全班同学听。老师还鼓励我多写呢!

我喜欢幻想,任由思绪插上自由的翅膀,在辽阔的天空快乐地飞啊,飞啊!我常常幻想自己住在一间木屋里,面对大河,背靠高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绿野中开辟一片园地,种满树木花草,引来蜂蝶飞舞,处处鸟语花香,为自己构筑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如古代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此乃人生一乐也。呵呵!

很久了,我也曾想写一些回忆性的短文,甚至也想学写短篇小说啊,散文啊,杂文啊。这叫雄心壮志吧!但我懒动脑筋,又懒动笔。有时又想,不要白日作梦吧,你是什么文化程度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了不笑掉大牙才怪呢!

书报电视看多了,获得的信息也多了。君不见,一位患肌无力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仅靠能活动的一只手指点击电脑键盘,出版了自传体小说《风逝》;一位农妇培养三个孩子成为大学生,感慨万分,凭着两年小学的文化功底,躲在玉米地里“偷偷”写作,也出版了一本自传。论文化程度,呵呵!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

记得上学时,父母和老师都教导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师,您知道吗?自从过早走进社会后,为生存奔波,程式化的生活把我变成“笔杆没多重,不写拿不动”的“懒惰虫”了。听我三哥说,有三个文科大学毕业生,两个分配到工厂车间,三年后相聚,他们居然“提笔忘字”了。我小时候听父亲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他是中医郎中,人到中年,还学生那样自觉背诵《汤头歌》,给我树立了榜样。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栽培,鼓励我多写作文的一片好心,趁着闲暇,就重新拿起笔来吧!

我们从前写作文,总是先打草稿,然后一再修改,有时被涂改得面目全非,鸡扒似的字,有时连自己也难以辨认。如今电脑大大普及,我就用键盘代笔吧。

在文化界,许多人士都为自己取一个甚至多个艺名、笔名。1919年,谢婉莹女士在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时,第一次使用笔名“冰心”。当时有人问,为何用“冰心”?她说:“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是啊!我也不愿意让同学知道我在练笔啊,也该取个“笔名”吧!

父母给我取名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想,取笔名也马虎不得。我思来想去,还是叫“梅花”吧!怎么样?好听吗?我爱梅花。梅花又名“五福花”,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谦虚。她不与百花争光,不和群芳斗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这个名字并不是新取的,我在香港就用过了。

 

(二)

 

“叮叮叮……”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吵醒。睡眼朦胧之际,精神恍惚,“游仙梦觉,不知身在何处?”我轻揉双目,脑筋一转,啊!原来我昨天才从加拿大回来。旅途疲劳,躺在自己的床上还虚惊一场呢,真够意思!

“叮叮叮……”电话铃又响了。我定睛一看床头柜上的闹钟,哎哟!才七点多钟,是谁这么早就打电话来吵醒本小姐呢?非骂她一顿不可。嘻嘻!我们一帮闺蜜相聚,有时会乱骂一通,开玩笑嘛,这是友谊深厚的一种表现,彼此都不会介意的。唉!真是,现在想骂人也没有机会喔!因为来电话的是益发的公司主管,他想知道益发何时回来。而此时,他还在马来西亚探亲,“不知何日归安期”呢!

反正也睡不着了,就起来吧。我把窗帘一拉开,哇!眼睛一亮。今年春来早,几棵李树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清风吹拂,落英缤纷,如仙女散花,多美啊!若是桃花,该多好呀!

几棵李树刚好正对我的窗口,绿叶红花,还夹杂着深红色的嫩叶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在河内看过许多奇花异草,却被窗外淡淡的李花迷住了双眸。一朵李花,朴实自然的姿态透出纯洁淡雅之美,它不与群芳争妍斗丽,不羡慕花园里的五彩缤纷,只是静静地开出自己的色彩,把纯朴、温和与淡淡的幽香留给人间。微微春风悄然飘过来,轻轻地亲吻着它们一张张笑脸,我默默地倚门赏花,竟然忘却了时空。

面对鲜艳的李花,太阳羞红了脸,躲在云层里,不好意思地只露出半个面孔,偷偷地看着眼前的暮春景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唉!太阳公公,你也不必自卑喔!“花无百日红”,而你却在亿万年来把自己的光芒和热情,无偿地送给了这个蓝色星球的万物众生。你太伟大了!

我痴痴地站在窗前,又一次任由思绪插上自由的翅膀,在辽阔的天空快乐地飞啊,飞啊!我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花园里,紫气缭绕,香味飘散,各色各样的神花仙草,姹紫嫣红,在和煦的阳光下争鲜吐艳,散发出幽幽的馨香。看着看着,我好象轻盈地飘在半空中,如入仙境,一段五彩斑斓的往事,一下子便从“魔术师的宝盒”里接二连三地钻出来,浮现在我脑际里……

 

(三)

 

记得从前在越南时,每年春节之前,大概腊月二十五左右吧,我和海棠都会相约一起去逛花街。“年廿五,行花街,迎春花开满街排”。在河内古城,年关将至,处处可见卖花人,有固定摊位的,有放在单车上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哈哈!三十六条古老街坊简直成了真正的“花花世界”。

我们喜欢逛的花街,从桃行街一直延伸到同春市场。各种娇艳的鲜花迎风绽放,争奇斗艳,鲜花散发出淡淡的芬芳,沁人心脾,令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卖花人和买花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桃花、金桔是最抢手的盆景。我们也买自己喜欢的鲜花。呵呵!我们都是爱花的人嘛!

尽管当时生活条件不优越,不过,在狭小简陋的屋子里,摆上一盆鲜花,立马就蓬生辉,寓意花开富贵、大吉大利,让家里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呈现出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觉得很满足、很开心。告诉你吧,有人说,爱花的人,可能各有各的爱花原因,但是,他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喔!你说是吗?

我们女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备年货时,我们还买些瓜子啦、话梅啦……这些是过年要吃的小零食,年复一年,风雨不改。

到了除夕那天,我与海棠去七亩湖公园(后改名“统一公园”)观赏花展。有时候我也跟雪珠或一班同事一起去。公园里,鸟语花香、彩蝶纷飞,湖光粼粼、游船荡漾,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多姿多彩、五彩缤纷。那些鲜艳娇美的花朵,在花匠们的细心照料下,每棵花都那么漂亮、那么鲜艳,真是百看不厌,乐不思蜀啊!

然而,每次去赏花,兴趣正浓时,我都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公园。“此去远离景如画,不舍挚友诉真心”。然而,因为我们家教甚严,老爸的命令,半夜十二点钟之前一定要回到家。父命不可违啊!

 

(四)

 

一阵小孩子的嬉笑声,还有儿童脚踏车声把我从往事的沉思中拉回到现实。

啊!原来今天是星期六,学生不用上学,天公作美,风和日丽,这是小孩子最快乐的时刻。他们一起床就跑出来玩耍、嬉戏,尽享他们童年幸福快乐的时光。

我拉开窗帘,凭栏俯瞰,下面就是碧水荡漾、清澈见底的游泳池,一片如茵的草地,旁边是停车场。已是八点钟了,游泳池还没有开放,保洁员正在忙碌着。有几个年轻人在绿茵上打羽毛球,真想下去跟他们切磋球技啊!我很久没有打球了。几个小孩子一边追打一边嬉笑喊叫。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女孩坐在脚踏车上,让她爸爸扶着,高兴得尽情嘻嘻大笑。多温馨的一幕啊!我似乎也看到当年自己学单车的情景……

那时候,我家有一辆半新旧的PRAHA牌男装自行车,是捷克生产的,父亲心疼我和弟弟走路上学太辛苦,宁愿自己徒步上班,也要把车让给我们。那天晚上,父亲带我和弟弟到苏河堤旁的一条小路。晚上,那里几乎没有车辆往来。他扶着车子教我学车,如何握车把、如何蹬车、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嘿嘿!我很有灵性啊,很快就能骑行自如,居然还能载着弟弟,每天汇入浩浩荡荡的车流中上学去,令路人刮目相看。呵呵!这也算是个小小的奇迹吧?

现在的小孩子呀,真幸福,要什么有什么。我们以前……哎!想起来……怎么说呢……那时候,科学没有现在进步,经济没有现在发达,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现在高。怨谁呢?根本没得怨,若要怨,只能我们这一辈人生不逢时

我童年的玩具是自己“制造”的,比如:做毽子(古人称“燕子”,我们也叫它“燕子”)、风车、灯笼,等等,简单粗糙,也辛苦,甚至有时会受点小伤,却很有成就感,无比兴奋与自豪。通过制作玩具,还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变得心灵手巧,在我走进社会参加工作后,屡屡得到师傅的表扬,样样工作都拿得起。呵呵!正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

抚今追昔,那个年代,我们的童年生活还是充满了快乐的。

 

(五)

 

看着楼下那个小女孩,我情不自禁地又想起小时候的我。

在家里,我知道父亲很宠我。大概是因为我从小身体不好的缘故吧!嘻嘻!但是,这也只是在感情方面而已。在生活上,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都是一视同仁的。我感觉上是这样的。

那时候我们家在兴安市。我大概四五岁吧,听母亲说我面青肌瘦,好可怜啊!后来,每天早晚,父亲都让我吃一种黑色的中药丸,一颗颗如黑胡椒粒般大小,一吃就是一小抓。其实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据三哥说,那只是普通白铁皮盒装的“归脾丸”。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因为对症下药,嘻嘻!我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了。

父亲常常带我和弟弟霆炫,还有街坊的阿保(哑巴)一起去河边看日出。那条河叫红河,离我们家很近。记得有一次我问过父亲一个问题:

“爸爸,为什么太阳是从水里面上来的呢?”

“因为你还小,”父亲笑眯眯地说:“所以看到太阳从水里面出来,以后你长大了,就看到它从水的后面出来啦!”

哈哈!他回答得妙极了。

有空的时候,父亲也常常带我去柳生叔、大昌隆伯、中华叔(鸿叔)、巧莲姐的家作客,让我有机会与各家的小朋友认识,大家一起玩耍。中华婶、大昌隆伯娘常到我家,与我母亲在煤油灯下聊家常

啊!还有几件事,对我而言,仍然历历在目,种种情景,清晰如昨日……

 

(六)

 

那年,街道委员会通知市民,近期有台风,要求各家做好防台工作。那天,父亲用大竹杆和铁丝把屋顶加固后,就去河内采购药材。他还没回来,台风就到了。我们兄弟姐妹围在母亲身边,台风“呼呼”地从屋顶上刮过,还下大雨。这时,柳生叔跑过来,把我们接到他家里。因为他家的屋顶是用波纹铁皮盖的,比我家那棕榈叶屋顶强多了。当台风过后,我看到街上一片狼藉,街市当头一座砖柱棚子被台风刮倒了。

雄叔是我家的常客,靠沿街叫卖应时小吃维持生计。他夫人是越南人,一生病,他就来请我父亲出诊。春节前后,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油煎年糕。傍晚,他收工路过我家时,总会在门口停留一下,用小纸片包着几片他说是“卖唔晒”、还带着“镬气”的年糕送给我们解馋。啊!那外焦的口感,那焦糖的香味实在诱人直流口水。

有一年,兴安市受到多年未遇的洪水威胁,水涨得很快,形势十分紧张。街道委员积极组织军民抗洪,我父亲、柳生叔、中华叔也扛着锄头登上堤坝,与当地军民并肩抗洪救灾。父亲还让母亲煮了一大桶土茯苓糖水,放在路边免费供人们饮用。听说土茯苓能清热、去湿、解暑。还有好多人家拿出铜盘、铜锅什么的,站在自家门口使劲在敲呀、打呀、喊呀……搞得乱糟糟、闹哄哄的,吵得人心惶惶、鸡飞狗跳。据当地一些老人家说,这样做能把“洪魔”给“吓跑”。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很好笑。呵呵!

姐姐美瑶常带我去玩。有一次,我们到“头屯”的高粱田地,靠近柳生叔家那边。两姐妹在人家的地里掰了几穗高粱,“拿”回家来。我们兄弟姐妹把高粱放在火炭上烤,一阵“噼噼啪啪”地响,有的高粱米开来,像爆米花那样,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吃起来津津有味。嘻嘻!那时候我还感到得意洋洋呢。敢去“拿”别人的东西,一点负罪感也没有。?不是有句老话吗?怎么说呢?……想起来了,叫“无知者无罪”嘛!真是“年少不更事”啊!哈哈……人小胆子大,罪过罪过

有个双目失明的老人,人们都叫他“盲公”。每天晚上,他拄着一根拐棍(导盲杖),摸黑在马路上一边探路一边走,一边走一边吆喝:“Tẩm quất”(原话是粤语“抌骨”,按摩筋骨的意思,越南人音译为“Tẩm quất”)。那时候我们还小,听路人说,“盲公”会用他的拐杖打小孩子。我们一听见他的声音,不知是什么意思,害怕得“哇”地惊叫一声,马上一溜烟地跑进家里。等他走远了,我们才敢出来玩,吓得我们虚惊一场。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他虽然残疾,却能凭着一技之长,为人按摩,自食其力,不去乞讨,真是“人穷志不短”呀!

对了,还有,我们家对面是个大市场,大人们称为“街市”。街市的左边和右边都有个门口,在门口旁边有一座公共摇臂式抽水机,每天都有人来挑水。有一个中年越南女人,头发梳理整齐,在脑后成一个髻,身穿干净的白色紧身短衣和宽大黑裤,每天以帮人挑水为生,街上的人都叫她“颠婆”。有一天下午,她挑着担水来到我家门口,微笑地看着我母亲,一言不发。母亲明白了她的意思,很同情她的苦难身世,就带她进屋,把水倒进水缸里,然后给她钱。此后,她每天下午都会送水来,直至缸满盆满,有时母亲除了给她钱,还把午餐未吃完饭菜给她吃。我不懂事,以为她是疯人,只要她一来,就跑进房间躲起来,怕她把我们抓走。哈哈

现在的小孩子比我们那代人聪明伶俐得多了,见识也多了。那时候的我们啊,天真无邪、傻头傻脑,但是,那种幼稚憨态也是蛮可爱哟!

 

(七)

 

我父亲是中医师,去河内采购药材,母亲总是不放心我们几个小鬼的安全。每晚都要大动员,把我们通通“赶”到前屋去。不让我们在后房睡觉,因为紧挨我家厨房的邻居屋子倒塌了,出现一个大缺口,外人可以随意进来。

我家屋后面有一棵很大的紫苏,既是中药材,还能当食物,即中医所谓的“药食同源”。夜晚,有时习习清风伴着紫苏的香气飘进屋里,从鼻孔一直钻到我们的胸腹,让人神清气爽。

听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风开明,在私塾读过两年书,而同乡的很多同龄女孩子目不识丁。母亲通过与我们做游戏,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童谣寓教于乐,成为我们的启蒙老师,让我们受益匪浅。我至今还记得母亲教给的一些粤语童谣。一天晚上,做完了家务,母亲陪我们围坐在在床上,我一边笑嘻嘻地转圈,一边跟着母亲念诵:

氹氹转,菊花圆,粘米香,糯米甜,阿婆喊我去龙船……”

转着转着,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我就一屁股坐倒在床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们从母亲那里还学到流传至今的不少童谣,有的传唱不衰: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係屋绣花鞋……”

那年,母亲每次哄小妹妹睡觉时,一手轻轻地拍她的屁股,还低声哼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摇篮曲。母亲,您知道吗,我现在还会唱呢,您听:

“儿安眠,长夜安眠到晓天,妈妈只要儿入梦,儿要妈妈看月圆,云过月光难望见。乖乖呀,快快……”

啊!童年,温馨的童年,无忧的童年,快乐的童年,难忘的童年!

 

(八)

 

小时候,我是个“乡下妹”,没去过大城市,没见过大世面。记得有一次,父亲又去河内采购,特意带我去河内玩玩。马路上,单车、人力三轮车、汽车穿梭往来,不时还有“电线车”(有轨电车)伴随着“当当”的警钟声驶过。在人行道上,店铺鳞次栉比,行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热闹极了。

我们住在六叔公家里,前面是他经营的天和堂药房铺面,后面和楼上是住房。六叔公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天庭饱满,双目炯炯有神,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还留着一副威严的八字胡。

叔公很喜欢我,逗着我玩,还特地去隔壁买回越南美食——用芭蕉叶包的肉扎(Giò)给我吃。我在家里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呢。但是,我吃了一半,忽然发现不见父亲了,心里立刻害怕起来,一时不知所措。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父母不在身旁时,在惊慌之中,小孩子的本能就是哭。不知爸爸去哪儿啦,我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泪水夺眶而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应该是很可怜的吧?任凭叔公和婶婆怎样劝也不行,他们无计可施,就在一边哄着我,陪我坐在门口等父亲。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好不容易等到他老人家回来了。看到我还在抽抽泣泣、涕泪俱下,父亲马上把我抱起来,边帮我擦眼泪一边笑着说:

“傻女,不要哭!爸爸去办货,在家陪叔公婶婆嘛,你看,叔公婶婆多疼你啊,买了那么多好东西给你吃,爸爸都没得吃呢!乖,以后不要哭了!”

唉!以后?以后我就寸步不离地跟在爸爸后面,直到一起回兴安去。嘻嘻!

 

(九)

 

我家尽管不是书香门第,却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重教向学的优良传统,我们在孩童年代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不为书香门第女,也是崇文向学人”啊!

一九五六年,六叔公因病逝世。由于没有继承人,我父亲兄弟商量后,决定由我父亲接手叔公的生意。于是,我们就从兴安再搬回河内来,父亲每天坐堂应诊、悬壶济世。从此,我们的生活翻开新的一页。

一九五七年八月底,新学年就要开始了,珅叔带我和霆炫弟欢天喜地去中华小学报名读书。那年我七岁,本来该入读一年级,弟弟五岁上幼儿园,是公平合理的嘛!我们兴高彩烈地来到学校,按招生制度,只有我符合报名注册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偏偏遇到我们这位心直口快的好叔叔,他就气愤地骂一句:

“岂有此理!不能一起读就回去,等到一起读再来!”

我第一次的读书愿望,就被珅叔的一句话变成南柯一梦了。回到家后,我父亲居然二话没说。讲到我们的老爸啊,好象从来没有对叔叔姑姑们说过一个“不”字。我父母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对所有亲戚朋友都很热情,重仁义、讲人情,与人为善。我听过父亲常说:“世上莫过手足情,打断骨头连着筋”啊!

我们家族的叔叔姑姑们都很疼爱我们,很关心我们。但是,为了我的求学之路,珅叔也应该让我先上学,弟弟在家等才对啊!然而,他当时年轻气盛,考虑问题还不那么成熟周全,往往是感情用事,一气之下,就让我上学的机会给耽误了,到现在我还是感到很惋惜,小学阶段少读了两年书呢!唉……

 

(十)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和模仿对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说得太好啦!

我小时候就常听父亲吟诵《三字经》、《增广贤文》的一些句子,经常还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映雪、凿壁借光”之类的励志故事。母亲有时也讲私塾先生体罚懒惰学生的情景,比如:“戒尺打手掌”、“跪圣人”等。所谓“跪圣人”,呵呵,我相信很多人没听说过。其实,那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形式。受罚的学生在孔子像前膝下跪,地上铺的东西,按惩罚的程度而有所不同,轻者跪在草席上、较重者跪在碎石上,最严厉的是跪在布满“钉”的木菠萝皮上。原来,父母借“吟诗”和“讲古仔”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向学上进,激励我们要好好读书。

在兴安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父亲都要在煤油灯下不知在写什么,后来才知道,不是看经典药书,就是记账。只要一有空闲,无论白天黑夜,父亲往往就会学生背诵唐诗那样,抑扬顿挫地背诵《汤头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当时我听不懂,然而父亲的好学精神无形中起到表率的作用。

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告诫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学业上,每年开学前,他说,到学期结束,谁没有拿到奖状,就不要上学了,在家煮饭。我们都很爱读书,就自觉勤奋地学习,从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监督。

 

(十一)

 

上二年级时,我好象在下学期不得已休学了,忘了是什么原因。后来,老师给我补考,上了三年级。可是,才读了上学期,下学期我又生病了,又要休学。开学前补考不及格,老师们很同情我(老师们很疼我,好学生嘛,嘻嘻),学校破例让我上四年级试读,不行的话,就要降回三年级。

我十分争气,克服困难、奋发努力、用功读书,真的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学习成绩从开始的不及格,慢慢上升到全班前三名。

我很好强,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每次测验或者考试,成绩都要在八分以上(当时学校试行十分制)。若在七分以下,我的眼泪就会马上夺眶而出,断了线的珍珠,胸中好象有一团怒气要爆炸,十分难受,甚至产生要摔东西的冲动。

我从一个四年级的试读生,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成绩名列全班三甲。对此,有些同学很妒忌我。可是,这能怪我吗?好比在一场长跑比赛中,起跑时,其他运动员都在前面,我排在后头,我要奋发努力,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一路穷追猛赶,一路超越,最终才取得好成绩啊!而且,我也乐意帮助别人,有求必应呀!我想,那些妒忌我的人,就只能怪其心态不正,只能“怒其不争”了。但也正因此,我在寒窗苦读的几年里,在班上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也许是“曲高和寡”之故吧!也许如古人所说:“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

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要尊师重道。是的,我很尊敬和爱戴老师,教过我的老师,我会铭记他们的名字和音容笑貌。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郭秀英老师。我认为,她是全校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关心学生的老师。而且,她的妹妹后来还是我的好同事、好朋友呢!我们的友谊一直延绵到现在。这是一种缘分吧!

 

(十二)

 

讲到读书,我又想到求学时期许多有趣的故事。

每天清晨,白梅街一群天真无邪的华侨学子就迎着晓风、披着晨雾,蹦蹦跳跳、开开心心地上学去。一路北上,有很多小朋友陆续加入我们的队伍,寒来暑往,无论风和日丽还是日晒雨淋,我们就这样“浩浩荡荡”地走到学校。

当家里的经济条件稍好时,母亲给钱让我们坐电车上学,每人五分钱,但是我都宁愿徒步上学,攒钱买小人书看。

走路上学很好玩嘛,大班人,叽叽喳喳,有说有笑,很快就到学校了。放学以后才更好玩呢。每次走到必经的还剑湖畔,我们有时会爬上玉山祠门前那座桃腮山,在最高处的笔塔下转一圈,然后下来连蹦带跳地跑过那条木质的红色栖旭桥,穿过得月楼,走进庙里兜一圈,坐在镇波亭围栏墙外的红砖石阶上,把脚伸到碧绿清爽的湖水里,摆动双腿,踢起朵朵浪花,心里好象响起了那首悠扬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有时,我们也跑到与还剑湖一路之隔的智灵公园玩。最捣蛋的是阿民。有一天早晨,我们往常那样走到那座高大、有几根高高圆柱的建筑前,忽然,他神秘地摆摆手,叫我们快过马路对面去。我们莫名其妙,一边过马路一边回头看他。只见他站在那座米黄色大楼门前,用手抓起衣摆,捏成猪(或牛)耳朵的样子,朝着在门口值班的人摆弄几下。那个留着大胡子的官员怒气冲冲地跑出来要抓他,嘴里“叽里呱啦”地不知喊什么。阿民被吓住了,兔子一样敏捷地拔脚就跑,算是他跑得快,没有被抓住。那次惊险的经历,吓得他以后再也不敢乱开别人的玩笑了。哈哈

那座建筑物是“国际监督停战委员会”(越文简称,Ủy ban Quốc tế)驻越南办事处。那天,留着大胡子、缠着头巾的官员是印度人。阿民的举动冒犯了印度宗教的禁忌,难怪他才那么气愤呢!

真是:少年不识愁为何,结伴上学趣事多。寒窗苦读勤用功,宝贵光阴莫蹉跎。

 

(十三)

 

当时,我们家庭经济拮据。父亲在医药公司门市部工作,收入不高;母亲在街道手工小组加工出口的中式盘扣、枕套等,收入微薄。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处处要精打细算,维持生计,供我们上学。

我们家有勤奋好学的传统。大哥在北京念书时,经常寄些书给我们,比如:《青春之歌》、《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还有一些自我修养的小册子,丰富了我们课外学习内容,锻炼我们的思想品质。

小学毕业以后,父亲让我升中学。我很喜欢读书,但是一想到自己年龄比同班同学大,又不想去,而且要走十几公里到城北上学,一天来回几次,走路太吃力,乘车就要花钱。

知子女者莫过于父母也;知父母者莫过于子女也。我不想让父母承受那么沉重的生活担子,只好对父亲说不升学了。他很生气却默不作声。父亲,我知道,您老人家想“望女成凤”,我也不是要悖逆您的意愿,我是为您们着想呀!我们兄弟姐妹虽然不是什么“龙”啊、什么“凤”啊,但是,我们勤奋努力、锲而不舍,自修自学、聚沙成塔,不断吸收科学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我们遵循祖训、弘扬家风,修身养性、知书达理,光明磊落、洁身自好。如今,我们各个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您们在天上有知,也感到宽慰吧!

 

(十四)

 

我平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学毕业后到果脯生产组当临时工。那年暑假,我的任务是晒制话梅,就在海棠家的后院。她家后面有一片宽阔的晒场,每天烈日当空,我把李果摊到晒场上翻晒,傍晚收到库房,日复一日,本姑娘白皙的皮肤被连续暴晒,“白玫瑰”几乎变成“黑玫瑰”啦。那段经历,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你不信?我有诗为证呢!诗曰:

“夏日炎炎似火烧,晒场李果半枯焦。临时工人多辛苦,满身大汗如雨浇。”

怎么样?好形象吧?嘻嘻!

第二年,姐姐的朋友介绍我到陈兴道机器厂当车工学徒。那年我还不满十六岁呢!父亲气我不升学,不在招工申请表格上签字,他不想让我过早去做工。怎么办呢!灵机一动,我只好请母亲帮忙,让她偷偷地代签“卖身契”(把自己“卖”给工厂)。母亲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会写自己的名字,只是多年不握笔,好不容易签上了她的大名。我被工厂录用了。

然而,“纸包不住火”,母亲代签字的事还是被父亲知道了。可怜的母亲,为了我的初衷——为父母分忧,被父亲骂了一顿。对不起,母亲!因为父亲舍不得骂我(偷笑),就把母亲当出气筒,发泄了一通。想想,真对不起母亲啊!

 

(十五)

 

姐姐结婚那年,我十八岁。两年后,母亲因长年累月含辛茹苦地工作,早起晚睡,熬夜加班,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终因医治无效,接王母娘娘的召唤,驾上仙鹤飞往瑶池去了。

母亲逝世后,父亲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精神面貌越来越差,整天闷闷不乐。那时,他已不再上班了,每天除了料理一些家务,无所事事。

一九六五年,因美国当局把“越战”扩大化,开始轰炸河内市,各所学校都要疏散到外省,三哥就缀学在家自修。等待了三年之后,他终于得到回国签证,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迹摇篮。

几年后,父亲考虑再三,想申请回国与大哥团聚。一九七七年,他老人家也持证搭乘国际联运列车回归故里了。

家里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的,我和弟弟很少见面,因为两人上班的时间不同。很怀念当年的日子啊!一家人几张床挤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百年老屋子里,残旧的木质楼梯,一踩上去就“嘎吱、嘎吱”地响;陈旧的木地板,我们日常生活都得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弄出响声影响楼下人家的休息……生活条件很差,不过,父母和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多热闹、多温馨呀!

姐姐和姐夫很理解与体谅我们两姐弟,常常抽出时间,不辞辛劳从城北到城南来看望我们,嘘寒问暖,很照顾我们,从精神上给予我们莫大的慰藉。真不愧是我们的大家姐和姐夫啊!

 

(十六)

 

一九七八年,越南当局实行反华、排华政策,政治气氛紧张、人们提心吊胆,大量华侨华人纷纷从陆路或水路逃离越南,形成震惊世界的“难民潮”。

那年我回国,安置在一家华侨农场的修配厂。领导根据我的特长,安排我重操旧业。一年后,得到一个好机会,我来到香港。哇!我眼前是一个崭新亮丽的陌生世界。

我在越南长大,在河内住了二十多年,看惯了低矮小巧的房屋,满街单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汽车、有轨电车川流不息……如今,来到“东方之珠”的香港,犹如《红楼梦》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香港一座巨大的“水泥森林”,到处是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商店、商场里灯火辉煌,商品琳琅满目,广告霓虹灯五光十色;马路上、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在河内看惯了的单车,却难觅踪影;行人道上人流如织、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到处是乡音……这里几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即使在晚上,饭店、餐馆、大排档、影戏院通宵营业、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声喧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一切都使我茫然了。

在香港,我初次置身于特大型现代化国际都市,初次体验了社会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

 

(十七)

 

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一九八零年七月,我来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初到完全人生地疏的西方世界报到,我真的又聋又哑又盲又

我白天去上班,星期二和星期四晚上到图书馆学习英文。记得小时候读书,我学唱过一首歌:“小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只怕先生骂我懒哟,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看来,现在要了:“大嘛大女郞,拿着那书本去书馆……只怕上司骂我文盲,不会英语如何去上班……”哈哈

我充分发挥不甘人后的奋进精神、坚韧不拔的学习干劲,挖掘潜能,从“ABC”开始学起,拿出当年学习越语的方法,“笨鸟先飞”、奋发努力、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很快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与人对话了,看懂当地的英文报纸,把“聋哑盲”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

很幸运,嫦娥姑一家很热情地接待我,姑丈和各表弟妹也很热心,带我去买二手小轿车,细心教我学驾驶技术,带我去考驾驶执照,让我这个从前的“自行车驾驶员”,终于“晋升”为“Car driver”。呵呵!这样,我又克服了“瘫”的“毛病”,更好地融入了当地社会了。

我的那段经历,又一次证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真理。

后来,为了方便上班,我搬到董娇姑家,与表妹清青有伴。不久,当地教会帮我们找了一栋大房子,董娇姑一家、韦保一家和我一起“乔迁”新居。在生活上,他们都很关心和照顾我,自己家人一样,让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们的大恩大德,我永远地深深地铭记在心坎里。

 

(十八)

 

来美国生活才六个月,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三哥寄来父亲逝世的噩耗。我一看父亲出殡的照片,思念与悲痛之情涌上心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然大叫:“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无论我如何不愿意相信哥哥信上通报的事,然而,在我发抖的手上,几张照片无情地证明,这……是真的啊!

我离开农场时,他老人家还好好的。那时,每当周末,我去看望父亲时,他都十分兴奋,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妥妥帖帖,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红光满面、眉开眼笑、谈笑风生。当时,尽管生活条件很有限,他还是要变着花样做好吃的饭菜犒劳我……

记得我曾对父亲说,到美国安顿好后,我要担保他过来跟我住,尽女儿的一份孝心呢!现在,那个愿望永远、永远都无法实现了。呜呼!

小时候,听父亲吟诵《增广贤文》中古诗:“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当我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在夜深人静时,想起父母亲的命运也真的够辛劳。他们时乖运舛、一生劳碌,把我们养大,节衣缩食供我们上学。如今,我们可以赚钱为他们尽孝之时,母亲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呢,也来不及等到大哥调回南宁孝敬他,就踏上了漫漫的西去之路……

啊!如果父母亲能延年益寿,就可以享受到“海棠花下戏儿孙”的晚年幸福生活,颐养天年了。在国内,有两位善良体贴的媳妇可在身边孝顺他、伺候他们;在美加两国,也两个女婿和一个媳妇可以孝敬他们,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啊!

一年后,嫦娥姑丈也与世长辞了。十分遗憾!姑丈是一位慈祥和蔼、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老者。我到美国之初,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对我的一片恩情,我还没有机会报答呢,他就仙逝了。

 

(十七)

 

我开始认识益发,是在一九八二年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

他是韦保和小安的同事。每个周末,他们一班单身寡佬都与韦保来“探望”我们。呵呵!我十六岁就在社会大熔炉里千锤百炼,心灵眼慧、明察秋毫,他们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哈哈

接触多了,我发现益发为人敦厚质朴、聪明能干,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只要有事相求,他都爽快地为人排忧解难。古人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他谙熟英文,当老师都绰绰有余;他是汽车修理行家,手到病除;他懂烹调之道,做出的美味佳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三尺。在为人处世上,我们正好可以互补,彼此就慢慢产生好感,经过心灵的碰撞,产生感情的火花,我们成了好朋友。

七月份,我和益发一起去加拿大,名为拜访姐姐、姐夫,实则想让他们“三堂会审”。呵呵!美国和加拿大的亲人都众口一词地称赞他:

“像益发这样的男人,你打着灯笼去哪里找啊!

他就是会买东西来“骗”外家人。嘻嘻!益发每次来看望我们,都买董娇姑喜欢吃的东西来“进贡”老人家。俗语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而我是,“姑姑们看侄女婿,越看越开心”!姑姑们看中益发的,是他的人品和才能。他像大哥那样关照我,处处让着我,凡是我发出的“指令”,他都会顺从地执行。也许是缘分吧!古人说:“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修来共枕眠”。我也觉得,“有缘千里来相会”,他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可以信赖的、风雨同舟携手前行的伴侣。没办法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嫁就嫁吧!我们终于决定,在当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在亲友的见证下,我们“执子之手”走进婚姻殿堂,“与子皆老”开始新的生活。

 

(十八)

 

小时候常听父亲吟诵古诗:“记得细时骑竹马,看看就是白头翁”,说的是光阴似箭,人生苦短。我来美国不知不觉已经二十年了,有闺蜜说,当年的黄毛丫头,一瞬间就是两鬓披霜了。而我呢,呵呵!还好,依然满头青丝、秀发如云呢!

我的一头乌黑亮丽的“云堆”,为我争得些许自信与自豪,“银发一族”还没有登门拜访我呢。很多人问我,怎样保养的?我说多吃黑芝麻啦、黑豆啦,头发就自然“黑又亮”啦!

又有人问,怎样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呢?当然,最好是去看医生!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能随时观察到自己健康状况的简便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看看自己的头发吧,你便可略知一二啦!嘻嘻!

无论是中医还是相术,都认为“观头发而知健康”。因为头发是“血之余、肾之华”,与脾、胃、肝、肾等五脏六腑都有密切的关系。我想,我年过半百,仍然有一头乌黑亮丽、润泽健美的头发,是因为血运充足的原因吧。我小时候身体羸弱,父亲对症下药,给我服用“归脾丸”,把身体调理好了。中医认为,脾属土,为后天之本,把土培好了,树苗理所当然就根深叶茂啦!

你知道吗?头发还叫“烦恼丝”。比如,少年长白发,俗称“少白头”,主要是由于多忧虑、精神紧张所致。年轻人啊,应消除精神压力,维护好心理健康喔!

有一年,海棠寄给我教人向善的《三世因果经》等佛教典籍,其中,《人生十四最》有两句话:“人生最大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礼物是宽恕”,很有启发意义。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宽恕使人心境平和。所以嘛,知足常乐,青春就常驻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貌的变化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调理好气血,维持健康的心态,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看上去自然就显得“发如乌云,肤若凝脂,面似桃花,人比西施”了。

好啦,“护法新经”就念诵到这里。附上我写的一首打油诗,以资概括。我的微信昵称是梅花,欢迎大家与我交流。

诗曰:

“一头青丝似瀑布,万条柳枝叹如。护发良方何处有?请到德州问梅姑。”

怎么样?有意思吗?哈哈……

 

(十九)

 

一九八六年,益发与朋友合股开一家中餐馆。后因经营理念方面的意见不合,最后决定散伙,把餐馆卖了。一九九三年,我们自己开了一家餐馆,生意还不错,可是离家太远,起早贪黑、往返奔波,实在太辛苦,一年后就转让给别人了。

餐馆转让了,我们“无官一身轻”,每天“无油烟之呛鼻,无食客之喧哗”,时间由我们支配,可以实施我们的旅行计划了。

那年十二月,我们踏上旅途。第一站去加拿大,与姐姐、弟弟两家人一起度过温馨愉快的白色圣诞节。

多年不见,姐姐的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各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老大阿达在美国当工程师;老二阿兴在温哥华,是电脑美术设计师,从事动漫创作;老三阿华是他们的掌上明珠,是医科大学学生,课余时间在家陪他们。

姐夫睿智勤奋、意志坚强,忠厚老实、热心开朗。他凭着英文字典自学电器理论,考取了电工博士证书和执业执照,自主经营一家小型电器维修公司。姐姐自小天资聪颖灵慧,勤奋好学,与人为善。她继承了母亲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在家协助姐夫管理公司业务,相夫教子、打理家务,一家小日子过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弟弟小时候就显露出他的天赋很高,爱好广泛、自学能力特强,多才多艺。他到加拿大后,干一行精一行,如今的生意也不错,维持一家的生活,供两个孩子上学。弟媳是个专业人员,为了家庭,宁愿放弃本行,专心当好贤内助的角色,打理好家务事,照料家人的生活。大女儿聪慧过人、俏丽可爱、活泼伶俐、品学兼优,对冰上运动很有天份;小儿子正在上小学,天资聪颖,性格比较文静,一家四口生活快乐悠悠。

在加拿大期间,姐弟两家人非常热情款待我们,陪同我们探亲访友,游览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处处体现了深厚的手足之情。

 

(二十)

 

回到美国,在家稍事休整,欢度了中国农历新年大年初一后,第二天,我们又起程去中国探亲和观光。

当飞机降落到南宁机场时,天已黑了,有一点冷。我们推着行李车走出行李区,远远就看见三哥一家人向我们热情招手。啊!我们又见面了!当时,我觉得好象有一股温馨的暖流从脚跟升起,一直往上窜,通过脊梁直至头顶,全身都暖洋洋的,心里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见到大哥,我有一种既亲切又陌生的感觉。亲切是因为他是我大哥呀!陌生则因为我还小的时候大哥就回国求学了。然而,血缘关系还是战胜了陌生感,我们与大哥一见如故。大家一起走出机场一边亲切交谈。两位嫂嫂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两个小侄仔懂事又听话,令人很开心。

在三哥家里,他的岳父母与他们同住。他们是一对慈祥和蔼、热情好客的老人家,虽然第一次见面,却久别重逢的亲戚,对我们很热情亲切。陈家真有福气啊!

我们去探望康叔婶。康叔曾是越南北江华侨独立中团的战士,中国解放前夕奉召回国服务,先后担任多个单位的领导。记得有一年,康叔随同广西省党政代表团访问越南。有一天晚上,他在繁忙的访问日程中抽空,由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派车送他来看望我们一家,还送几块布料让我们做衣服。我们与叔叔和婶婶的会面,充满了浓厚的亲情和温馨的氛围。

两位哥哥工作很忙,他们抽时间陪同我们参观南宁市容市貌,游览青秀山等风景名胜,让我一睹这个发展中的南国都市。在南宁期间,我们还受到特殊的礼遇,三哥工作单位的领导特别设宴款待我们。啊!好荣幸呀!

离开南宁后,我们一路北上,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是世界闻名的自然风景区,许多国家政要来访,都希望能游览这座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如今,我们置身于“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的青山绿水之中,天空好象还回荡着刘三姐那优美的歌声:“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真是“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啊!

依依不舍地离开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后,我们来到北京。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我从小就梦寐以求能身临其境。

首先,我们去探望惠姑,老人家慈眉善目、亲切和蔼。这位当年越南北江华侨独立中团的战士,后来奉调回国服务的老革命,仍然显露出她当年端庄俏丽、机智聪颖的英姿。姑姑和素昧平生的各位表弟以北京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姑姑满面春风对我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让初来北京的我们感受到亲情的包围之中。

“赫赫京都千百年,钟灵毓秀龙渊”。我从小就向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这次终于圆梦了,站在全世界最大的广场,仰望巍峨的天安门城楼,你才切身感受到自己多么渺小啊;雄伟威严、富丽堂皇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徜徉在宏伟壮观、精致辉煌的天坛、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颐和园,有着“仙山琼阁”之称的北海公园……无不散发着中华文化的神韵,我们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说平民百姓,就是外国元首,包括美国几任总统,在紧张的国事访问日程中,都要挤出宝贵的时间来到万里长城,不辞劳苦地拾级而上,为的是领略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伟大气魄,还能以当一回好汉为荣呢!

登长城,也是益发的强烈愿望。我们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古老的万里长城,不但当了好汉,还饱览了故国的秀丽山河,“看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无法言表。啊!我终于明白了,为何这么多人都想到登上长城,都想当一回好汉的根本原因了。呵呵!

在返程时,我们在柳州殡仪馆拜祭了父亲。烛光摇曳、香烟袅袅,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父亲的遗像,我们虔诚地双手合十,鞠躬膜拜。我心中默念:“父亲,我们不远万里来探望您了……”

四婶和强盛一家住在工厂宿舍区,强盛与弟媳在厂里工作,小侄子在上学。我们去探望他们一家四口,三代同堂,亲情融融、生活平安快乐。

到来宾县,我们探望秋映姑和表兄一家,衷心感谢他们对我父亲生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我们还看望了堂弟宙绍一家,久别重逢、喜出望外,热情洋溢、彼此有叙说不完的往事。

这趟故乡之行有很大的收获。益发说,不知道中国原来如此风景如画,自然景观和历史名胜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好玩,亲人这么热情这么亲切。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故土和亲人,踏上回家之路。益发感慨地说,下一次安排好更多的时间,再故地重游,尽情方休。

回到美国,益发感慨地“赠”我四句话:很敬佩两位哥哥,一是思想开放,二是知识丰富,三是通情达理,四是珍惜情义。与其他亲人的短暂相处,也能深深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深情厚义。

 

(二十一)

 

本文脱稿于十七年前。当年我们喜作故乡游,其情其景依然历历在目。如今,故国家园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媒体都说:在当今世界,“中国打喷嚏,世界就感冒”。

我与国内的两位哥哥有约,后会有期。“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我们业已加入“夕阳一族”,我要“怜香惜玉”,调养身心,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健康状况,待时机成熟再回祖籍故里走一走,看一看。否则,当有朝一日我们又踏上华夏大地,面对孙辈们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20174月·美国·德州

 

www.weiaici.com